文/任娅斐
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永不放弃,全力以赴,为了你,为了全世界。”FF 拿到新一轮融资后,心情大好的贾跃亭,在微博写下了这句话。
话音刚落,南方 Plus 的一篇报道指出,除了吉利,FF 还获得珠海国资委 20 亿人民币投资,格力集团和华发共同参与。同时,FF 的老股东恒大集团也参与了此次融资洽谈。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1 月 29 日,法拉第未来 Faraday Future (下称“FF”)昨晚宣布,已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就业务合并达成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公司估值约为 3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20 亿元),并将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股票代码为“FFIE”。
资本市场的热捧,似乎让新能源汽车板块再次起飞。
就在 FF 融资的前两天,恒大汽车官宣引入 260 亿港元投资,创下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之一。
官宣当天,恒大汽车高开高走,一度涨超 60%,截至 1 月 28 日港股收盘,恒大汽车报收 40 港元/股,较 25 日开盘价,涨超 16.4%,市值为 3526.63 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值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汽车公司。
“早在三年前我们投这个赛道就认为,终究有一天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就和智能手机替代黑白机的爆发一样,不是缓慢的、呈线性的爆发,而是一个陡峭的、悬崖式的爆发。”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在接受探客 Tanker 采访时直言。
市场佐证了张弛的判断。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 2019 年的资本寒冬后,在 2020 年一触即发。
资本不断涌入,几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们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盒饭财经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仅 7 家造车新势力在 2020 年就获得了超 180 亿美元融资,比 2019 年的三倍还多。
年中理想、小鹏相继在美股上市,更是将造车热潮推至顶点。上市当天,理想和小鹏开盘价均较发行价涨超 40%,市值超过百亿美金,几乎是蔚来上市当天估值两倍之多。
几乎是前后脚,互联网巨头们,滴滴、阿里、苹果、百度、华为等也开始跑步进场,亲自造起了车。
从之前资金入股,到如今亲自下场,这是曾经在 O2O 大战等赛场中上映过的故事。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格局还在变化,但相较于几年前,它已经不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一团散沙。
贾跃亭的造车梦坚持了 7 年, 2014 年“跨界造车”风潮掀起,他本是最先起步的前浪,如今已成了后浪。
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中能够实现交付的只剩下 8 家。销量过万的只有蔚来、小鹏、威马、理想 4 家。他们背后的资本脉络也逐渐清晰。
1
新造车资本局
熊彼得主义经济学家说,技术的积累与突破要靠烧钱,要靠颠覆式创新,但资本市场相信更简单的逻辑——钱。
细看国内这几家跑出来的新能源车企,会发现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方背景。
蔚来的身后有腾讯和京东,小鹏的身后有阿里和雷军,理想的身后有美团,威马的身后有百度,恒大汽车的身后站着腾讯和马云。唯一参投四家新势力的资本,是红杉中国。
盒饭财经制图
这其中,腾讯最早加入这场跨界造车活动,并在此后多次加注。2015 年 6 月,蔚来完成A轮融资共 1.3 亿美元,腾讯和刘强东分别参投 3000 万美元和 2000 万美元。蔚来C轮融资,腾讯投资额上升至 1 亿美元。2017 年 11 月,蔚来汽车宣布D轮融资,腾讯领投金额达到 22.74 亿人民币。
此后,蔚来在美股上市,腾讯又数次参投。据盒饭财经统计,腾讯至少参与蔚来 7 轮融资,参投金额超过 6.3 亿美元。
资料来源:招股书、天眼查制图:盒饭财经
截至去年 7 月,根据蔚来汽车与腾讯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显示,腾讯对蔚来汽车的持股比例达 16.3%,为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蔚来创始人李斌。
腾讯看好蔚来,阿里巴巴则大手笔下注小鹏汽车。2017 年 12 月,小鹏完成A+ 轮融资,阿里巴巴参投 4659 万美元,在此后小鹏最重要的几轮融资中,阿里巴巴都没有缺席,累计参与 4 次融资,在B轮融资时,马云的云锋基金也参与了进来。
资料来源:招股书、天眼查制图:盒饭财经
根据小鹏汽车的招股书显示,阿里当时持股比例为 14.4%。小鹏 IPO 后,阿里继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 19%,为最大外部股东。
百度则选择重仓威马汽车,接连参与了威马的B轮、C轮和D轮投资,是其最大机构股东。完成D轮融资后,威马启动 IPO,最快将于今年登陆科创板。
相较于 BAT,美团后知后觉,但进场虽晚,砸进去的钱却是其中最多的,王兴个人和美团累计投入高达 11.3 亿美元。
2019 年 12 月,理想汽车完成C轮 5.5 亿美元融资,仅王兴个人就领投超过 2.34 亿美元,美团龙珠资本参投 2500 万美元。D轮融资时,美团继续加注,领投 5 亿美元。
资料来源:招股书、天眼查 制图:盒饭财经
理想汽车 IPO 后,美团和王兴一共持股 24%,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其中,王兴个人持股为 7.9%,美团旗下 Inspired Elite 持股为 16.1%。
由于赛道上的新能源汽车有限,BAT 偶尔也有“撞车”的时候。去年 9 月,恒大汽车宣布通过配售新股募资 40 亿港元,盒饭财经注意到,腾讯、云锋基金、滴滴均出现在投资者的名单之上。
到 2020 年底,头部造车企业的投资中,互联网巨头 BAT 全部到位,且在他们所投的企业中,牢牢占据C位,地位已经很难再被撼动。
而蔚来、理想和小鹏的上市,更是让新能源造车的窗口期加速缩短。如今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冷静,没有强大资方背景的新造车企业,已经很难在这个拥挤的赛道,杀出一条小道。
2
第二波浪潮再起
从大环境看,2020 年新能源汽车浪潮再起,除了特斯拉多次加码, Model Y 也在国产化之外,政策红利以及新能源汽车逐渐放量,都让市场看到了新造车的潜力。
Model Y 展示
去年,在特斯拉带领之下,新能源板块持续疯涨。截至昨日 1 月 29 日收盘,特斯拉一年之内股价暴涨 644.8%,市值超过丰田、通用和福特汽车的总和,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蔚来、理想和小鹏则分别涨超 1332%、94%、116%。这让不少投资机构看到,新能源汽车可以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行业。
国内的政策红利,也是引发第二波投资热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0 年最新的补贴政策显示,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至 2022 年底,并且平缓了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 2020 -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 10%、20%、30%。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那些仍需靠补贴度日的新造车企业自救的时间窗口。
此外,从去年 7 月份起,国内新能源车市也开始逐渐复苏。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辆超过 136 万辆,增幅接近 11%。工信部预测,2021 年新能源汽车增幅将超过 30%,产销达到 180 万辆规模。
而几家头部新造车企业,在爬过量产交付这座大山后,销量持续攀升。蔚来汽车去年全年交付 4.4 万辆,同比增长 112%;理想汽车交付 3.3 万辆;小鹏汽车交付 2.7 万辆,增幅与蔚来接近;威马汽车交付 2.2 万辆,同比增长 33%。
虽然与特斯拉年销 50 万辆的距离,差距很大,但从车型发布到实现量产交付的两年时间内,他们的销量成绩,已经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而回看中国市场,从市值来看,全球汽车排行榜前 10 的企业中有三家中国公司(比亚迪第4,蔚来第5,小鹏汽车第 10),在 TOP20 排行榜上,8 家中国车企占比 40%,超过美德日阵营。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指出,飙升的股价和市值与新造车公司们的互联网基因、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关。“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也表明汽车产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汽车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
3
科技巨头跑步进场
新能源汽车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科技互联网造车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正在进一步扩大。
去年 11 月,滴滴找比亚迪代工的首款定制网约车滴滴 D1 上市;上汽、阿里联合推出“智己汽车”;12 月,苹果被曝将于明年 9 月发布首款电动车 Apple Car;两周前,百度官宣与吉利合作造车;富士康与拜腾的合作也进入实质阶段;就连此前宣布“不造车”的华为,也联合长安、宁德时代打造全新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以及高端电动车产品。
如果说“蔚小理”们属于造车新势力,那么这些拥有核心技术、对造车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科技公司,则属于有别于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另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的可能是颠覆性的影响。
“这对智能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真正的到来,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响。” 1 月 11 日,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
而这些科技巨头的进场,背景则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公司们显然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颜景辉看来,之前的汽车+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汽车转变的趋势,未来的汽车要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是行业的共同认识,互联网公司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跨过造车的门槛只需要一步。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特斯拉 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将占据其市值三分之一;中金认为蔚来汽车软件将占到其市值的二分之一。对于科技互联网巨头,其在软件、算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使其更希望在充满机会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分得一杯羹。
2021 年,新造车玩家还在涌入,行业势必将迎来更多变数,新鲜血液和主导未必是现在的造车新势力,也有可能是技术主导的科技巨头,甚至是携巨资入场的 FF 和恒大。
在造车这场无边界的行业游戏里,未来比拼的将是资本、生态和格局。FF 和恒大,能否在这个资本拼图里,找到位置,脱颖而出,时间已经变得很紧了。
相关推荐
© 2020 asciim码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