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某上海知名高校计算机科学系一名大二学生的言论,在知乎上点燃了炸药桶:
有人赞他意志坚定,敢于勇斗恶龙。
却也有人斥他“加速内卷”、“情商低”、“言论幼稚”。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课程设置、成绩评定不合理,学生得了“卷病”
引爆讨论的源头,是某上海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二在读同学C同学,疑似发布在内部论坛上的帖子,被公开挂在了知乎。
知乎问题描述中,明确说明C同学是 18 级计算机系第一名。
这样“拉仇恨”式的“凡尔赛”言论,瞬间就引爆了知乎,热度 206 万,冲上热榜。
网友的热议评论中,有人强烈反对他。
当然也有人挺他,认为他对不合理的高校教育体制提出批评无可厚非。
这位才上大二的C同学,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才会对自己所在的院系和周围同学发出如此“嘲讽”?
C 同学自己给自己的定性是“与恶龙斗,其乐无穷”。
上海知名高校,甚至是在全国都有名的计算机系,首先让C同学失望的,就是课程体系、实验设置的不合理。
比如体系结构实验和理论的脱节、负责老师的“放羊式”管理、一学期三门不同汇编课程,缺乏整体知识体系构建…..
C 同学不得不依靠自己从初中开始参加竞赛积累的实践经验,总结查阅资料来弥补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
而他的不少同学都证实,在这个过程中他积极地分享了自己整理的资料和经验。
C 同学要“斗”的第二点,是对不合理评分规则下,造成的学生漫无目的“内卷”:
为了得高分,有人把 200 行代码的实验写出 30 页报告;有人单独给老师发邮件,试图影响别人分数(被老师公开)。
这些不满的积累,使得他在新学期采取了非常手段来“对抗”这些现象,也因此在如今引发争议。
比如,新学期中,他公开向助教提出大作业过于简单。最后助教调整了大作业,让完成原来的任务无法获得满分,新加了三个难度相对较大的高分任务。
还有在B课课程群中公开提醒老师设置报告页数上限、希望提前大作业截止日期等等。
C 同学则凭借自己的积累迅速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某业界知名开源厂商实习岗位上。
这就有了他发帖嘲讽“摸鱼也不耽误 GPA,你们看重的,我不废吹灰之力就能得到”。
C同学,何许人也?
C 同学的吐槽是否真有其事?
他自己有什么样的出身和经历,能支撑起他的言论?
按照他在推特和博客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和信息,他在上初三时就已经参加了 NOIP(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提高组的比赛,并拿下一等奖。
进入大学以后,他也根据自己的兴趣,大一就读完了 CS:APP,暑假写出了 Tomasulo + Speculation 的 RISC-V 模拟器。
大二上又写了 xv6-riscv 的多个 lab,粗略读完了 OSTEP,之后用 Rust 实现了 xv6。
总之,他说,在大二开始前,他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覆盖了这一学期的专业课。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开源社区的建设,负责开发和维护校内信息平台 SJTUG Mirror 和软件源镜像服务 SJTU-Plus。
与他接触过的同学,也说他比较和善,乐于帮助同学,在编程和实践方面的能力确实很强。
从他的经历和项目中,不难看出他确实对计算机学科颇有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对学习 CS 学科存在的目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觉得,对分数、保研的追求使得一些同学在内卷中迷失了自我。而实际上,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能做的事情确实很多。这一点培养导向需要转变。
其次,课程设计应当与工业界接轨。不是所有人都只做科研,会写代码也是很重要的。
再次,要提升课程水平。像这种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割裂课程体系,应该做一些调整。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看,追求高质量的产出才是 CS 领域科研、去工业界的最终目的。
量子位也与C同学取得了联系,证实这一系列讨论事件确有其事。
但是,C同学的一番牢骚讽刺,真正的目标可能并不是周围的人,而是 CS 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的,这样的巨大而复杂的问题。
热议背后的问题
当讨论被延伸开去,引发人们思考的其实早已经不是谁凡谁卷的问题,更多的是:现行的 CS 教学机制、课程设计是否有亟待改进之处?
事实上,从这一热议话题下的诸多讨论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考教分离、课程设计不合理。
“上课1+1,作业/实验造飞机”的现象,使得想要完成课程的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自学。
而在整体课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想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对单一课程内容做到深入原理,融会贯通,无疑是难上加难。
类似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拉到公众面前来探讨。
此前,清华大一新生的 C++ 大作业“雷课堂”就曾引起争议:
刚学了一学期C++,就被要求开发一款集直播教学工具“雨课堂”和视频会议优点于一身的网络教学软件。
对此,不少相关专业学生、老师表示,难度过高,加速内卷。
但任课老师则认为,作业太简单,同学们又要吐槽区分度不够了。
其次,容错机制不足。
进了计算机系,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写代码,怎么破?
转专业?却面临着先得成绩排名专业前列的限制。
一条道走到黑?那么面对充满挑战的课程和作业,又不免迷茫失措。
而在部分高校中,又普遍存在对科研的单一追求,为保研,为出国,唯 GPA 论、内卷愈演愈烈,甚至催生出抄袭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10 多年不改的 PPT、脱离实际等教学水平的问题,也被普遍提及。
在量子位与一位 CS 专业同学(某 985 高校)交流过程中,这位同学就回忆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
PPT 学生帮着做、上课就念 PPT,甚至最后直接上自习。
还“试图劝退”想跨专业学计算机的学生,而后这位学生问什么问题都答不上来。
后来,都是同班同学在帮忙一起辅导这位跨专业的学生。
还有类似下面这样“可笑”的场景:
当然,这位同学也表示,这样的情况只是个例。
据了解,这位老师目前“混”得相当不错,“拿各种科研奖”。
然而现实却非常的“反差”,有些教得好的老师,又有什么结果呢?
在目前科研为重的氛围之下,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又该如何保障,让学生们能真的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得以解惑?
正如网友们所说,且不论热搜问题本身,其背后暴露出的种种客观问题才真正值得关注、深思。
你又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想法,想要探讨呢?
- THE END -
#教育未来#高校
原文链接:量子位责任编辑:万南
相关推荐
© 2020 asciim码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