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I码 ASCII码

世界首富马斯克,底层有一套强大的思维方式

发布于:2021-01-10 16:06:27  栏目:技术文档

  文/混沌大学

  来源: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1 月 8 日,彭博社发文称,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超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成为世界新首富。

  彭博社称,在过去的一年里,得益于其持续的利润,特斯拉的股价飙升。马斯克的财富不断增加,“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快的财富创造”。

  得知成为世界首富的消息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回复说,“好奇怪”,又说,“好吧,回去工作了……”

  作为特斯拉、SpaceX、Neuralink 等多家明星公司的老板,马斯克涉足的领域覆盖了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太空旅行、超级高铁,甚至是脑机接口。

  更关键的是,在这些领域马斯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他创立的 SpaceX,仅用了 10 年就能用货运龙飞船为 NASA 往空间站运送货物;又过了 8 年,就把宇航员送入了太空,由此开启了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时代。

  他既赢得了“硅谷钢铁侠”的称号,也成为全球科技圈最热门的领袖之一。

  马斯克究竟凭什么能做到?

  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不同凡响,他一直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马斯克独到的思维方式

  去年 5 月 31 日,马斯克的 SpaceX 公司把宇航员送入了太空,由此开启了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时代。

  SpaceX 也成为了首个掌握载人飞船制造和发射能力的私营公司。在这之前,这项任务都由国家队承担。

  在创办 SpaceX 之前,马斯克的创业故事其实有点老套——上门推销,被质疑,被拒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后成功创办了 Zip2 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x.com”,第二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如今鼎鼎有名的 PayPal。

  总之,都是围绕着互联网领域在创业,虽然也很成功,但与其他互联网创业者相比,并没有太大不同。

  那时候,相比其他领域,互联网领域的创业相对容易。投资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实业已经过时了,何况又那么痛苦,还是互联网好啊,圈钱也容易。”

  但很快,马斯克就纵身一跃,跳出了这个舒适区,变得让很多创业者也不理解。

  28 岁时,马斯克以 3 亿美元卖掉了他创办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

  31 岁时,马斯克又以 15 亿美元卖掉了他和彼得·蒂尔联合创办的第二家互联网公司。

  之后,马斯克主要把钱投在了三个领域:航空航天、电动车、太阳能。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三个领域有个共同特点:长期停滞不前的高科技行业。

  但马斯克当时把自己之前创业的财富一股脑儿倾注在上面,被很多人认为是“自杀式”的创业。

  最艰苦时候,SpaceX、特斯拉两家企业都面临倒闭的风险。

  SpaceX 的第一枚火箭前三次发射尝试都失败了,几乎濒临破产,直到接到 NASA 价值 16 亿美元、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合同才勉强续命;

  特斯拉曾接到 1200 多份订单、几千万美元订金,却只能交出不到 50 辆电动车。

  马斯克甚至都被当成是兜售虚假希望的骗子。

  所幸,他都咬牙挺过来了。

  三家企业也都被做活了:SpaceX 成为航空航天业最稳定的运营商;特斯拉已经是全球最酷、最畅销的纯电动豪华汽车;太阳城目前是最大的消费者商用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供应商。

  不是说这马斯克的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做出了确实令世界惊艳的产品。

  完成了这些看似绝无可能的任务之后,他又野心勃勃地开始尝试让人类能够移民火星的未来 10 年计划。

  驱使马斯克完成这些看似绝无可能任务的,肯定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在极少数人身上可贵地伴随终生的好奇心。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特斯拉这种失败率高于成功率的产品时,他认为,这只是他觉得这是应该要去做的事情,而且他不想苦等别人来实现。

  当被问到为什么成立 SpaceX 时,他认为是为了帮助他积攒财富和经验,实现移民火星的目标。

  这些回答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甚至会被批评“太装”。

  不过,如果你了解这个特立独行的“钢铁侠”之前的演讲和访谈,你就会知道这些话恰恰浓缩了他的“商业思想”。他知道如何创造财富,不过更关注自己创造财富的目的。

  有个细节体现得很明显。2014 年 5 月,他受邀参加极客公园奇点大会,首次在中国亮相。

  那天当被问到对那时炒得很热的“亚轨道旅游”怎么看,为何 SpaceX 不参与这个看起来也有利可图的市场时,他嗤之以鼻,认为这除了赚点富豪的钱,对技术和人类没有任何实质的推进作用,他对此毫无兴趣。

  回望过去十几年马斯克成立的公司,可以发现都集中在三个有关人类长期生存风险的项目上:气候变化、地球依赖、人类退化。

  当然,不论强烈的使命感还是取得的非凡成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必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果问马斯克,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一个关键词:第一性原理。

  为什么第一性原理如此重要?

  马斯克在不同的商业领域都非常成功,但他并不是针对不同的领域提炼不同的方法论,而是把同一种底层思维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对于马斯克而言,这个底层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就是用物理学的角度去看世界,一层一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一层往上来走。

  生活当中,人们总是喜欢类比思维,别人做了什么,我们也要跟随去做,这是从众效应。

  如何打破从众效应呢?恰恰是物理学的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回归到问题源头,去发现一些反直觉的东西。然后对问题进行拆解,进而实现组合式创新。

  马斯克认为,如果一件事情在物理上是可能的,那就一定可以实现。如果中间卡壳了,也只能是被某个物理上的局限给堵死了。

  他早期的下属曾调侃:“埃隆会拿秒表记录自己敲键盘的速度,用总代码量除一下,然后按这个时间给我们下任务”。

  不要和他说这里有什么人性弱点,法规限制或是社会观感,马斯克觉得所有下属存在的意义,就是帮他消除这些“非物理性”的障碍,如果做不到就滚蛋。

  “第一性原理”看起来过于极端,或是过于天真,它暴力地取消了现实的复杂性。

  但这种剃刀般锋利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从迷雾中抓住本质,单刀直入,简化目标。

  马斯克在清华大学和钱颖一教授的对话中,描述了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

  接下来,我们就能看到马斯克在不同领域,如何通过反复运用相同的第一性原理去实现商业创新的。

  首先是用第一性原理发现了使命。

  一提到使命这个词,我们会觉得属于鸡汤,没什么意思。

  但与众不同的是,马斯克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使命,可以说,他一生的事业几乎都是他使命的副产品。

  那他是如何发现自己使命的呢?就是顺着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往下挖。

  他觉得他一直有一种存在的危机感,读大学时,他选了大概五个方向,认为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及重组人类基因。

  你会惊讶地发现,他的使命果然引导着他的事业,这几个方向就是他后来在做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以上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移民火星”做准备。当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像科幻小说一样?你会觉得他的钱可能实在没处花了,随便搞一个业余爱好而已。

  但是,前面我们也看到了,他在极为认真地做“移民火星”这件事。

  为什么要“移民火星”呢?

  他的理由非常有意思。他认为,历史上,地球已发生过 5 次物种大灭绝,每一次都有大量的物种灭绝。历史上的物种种类有 20 亿之多,到今天却寥寥无几。而根据历史做一个推演,未来 5000 万年内,很有可能再发生一次地球物种大灭绝。

  他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为人类的物种做一份复制,最适合放在哪里呢?目光所及的地方就是火星。这就是他讲的移民火星的意义。

  他还有一个具体的目标:40—100 年后,要帮 100 万人移民火星。

  为什么是 100 万人呢?

  马斯克计算,如果有 100 万人到了火星上,足以帮助人类繁衍下去,即使地球被毁灭掉,那 100 万人也可以继续在火星生存,或者继续移民更远的地方。

  他说我能做到它,只要想到这件事情,任何目标我全能做到。

  所以,当你用第一性原理去找你真正的使命,它将牢不可破,有足够长的周期。

  "移民火星"的三个阶段

  接下来,马斯克把“移民火星”这个大目标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得发明火箭。他从来没做过火箭,也没人相信他能做火箭,所以一开始他只能花自己的钱,但那些钱用来发射火箭杯水车薪。

  所以他第一阶段的火箭很小,“猎鹰一号”的载重量只有一吨。

  第二阶段是实现太空旅行。这时他需要开发更重的火箭,比如“猎鹰九号”“龙飞船”“重型猎鹰”等。

  第三阶段就是移民火星。

  在实施这个“三步走”计划的过程中,马斯克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是基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帮助他多次起死回生。

  在创办 SpaceX 之前,所有人都劝他火箭成本太高了,创业公司无法承担。

  马斯克首先想到的是找承包商购买火箭,他和朋友先后考察了美国麦道公司、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然而对方给出的报价动辄就是上亿美元,这大大超出了他的可承受范围。

  后来,有人介绍,俄罗斯有一种洲际导弹经改装之后可以当火箭使用,费用只需要几百万美元,马斯克便第一时间杀到了俄罗斯。

  跟俄罗斯人打交道,不会喝酒肯定是不行的,马斯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伏特加烈酒的洗礼,生意却还是没谈成,原因很简单:俄罗斯人坐地涨价了。

  马斯克很生气,他准备自己造火箭。

  要知道,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关于火箭的知识是零,那他怎么做呢?

  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燃气涡轮和火箭推进的空气动力学》等所有跟火箭与推进器相关的专业书籍,并迅速地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

  然后用拆解的方式,看看制造火箭的成本分布,发现原材料其实没多少钱,发射燃料的成本大概只占2% 而已,所以火箭里最大的成本就是火箭本身。

  在制造特斯拉时,马斯克也用到了这套方法,追根溯源后发现电动车的最大成本来自电池组件。当研发团队参考市场上电池组件的市价评估其成本要 600 美元/千瓦时,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思考,将电池拆解为各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对电池组件的生产流程、产地、供应链等进行组合式创新和不断地迭代优化,最终他发现,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锂电池组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只需要 80 美元/千瓦时。

  在马斯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火箭发射出去爆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斯克却认为,汽车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轮船可以重复利用的,为什么火箭不能重复利用呢?

  一个民营企业居然提出了新的理念——可回收火箭。这个理念出来并实现以后,SpaceX 火箭的发射成本是行业标准的1/5,未来几年将会降到1/10,比美国、俄罗斯、中国的火箭发射成本都低。

  此前小布什时代曾经做过火箭移民成本测算,认为如果把一个人送到火星大概需要 100 亿美元,马斯克觉得太贵了,他想把这个价格降为单程 20 万美元。

  他怎么做呢?

  又是组合式创新,把基本要素拆解成燃料可以重复利用、在轨道里补给燃料、在火星生产燃料等。

  基于以上的分解,就必须要发现一种原材料,地球有,火星也有,同时又能做火箭运输的原材料的,他也找到了。

  做不到的怎么办?马斯克说,只要有一个目标,哪怕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未来创新者必备的思考方式

  但是,第一性原理方式的背后是极度的孤独。因为如果你真的相信第一性原理,会坚守自己的方向,这只会带来极度的孤独。

  因为人脑并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去运行的。认知科学大师侯世达一直认为,大脑是依照着类比的模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而不是依照机器的逻辑运行。用人脑去进行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就像是在一台 macbook 上运行 windows 系统。

  除非,你不是人,而是一个 AI。又或者,你训练自己像一个 AI 那样思考。

  马斯克在后天有意识的去训练这种思维,他的下属发现,越是面对惊人的压力,马斯克越能够把自己的理性精神精炼到极致,不让任何“非物理性”的因素迷惑自己的决策,即便每天只睡 4 个小时。

  马斯克在 SpaceX 能够做到纳米级的管理,什么叫纳米级的管理?细到每一个螺钉,材料、型号了如指掌。

  即便如此,任何新的火箭发射都需要 10 多次失败才有可能成功。果不其然,2006 年 SpaceX 第一次发射失败了,2007 年第二次发射又失败了,2008 年第三次发射又失败了,马斯克的钱马上就没掉了,没有人相信他,没人可以给他钱。

  在极度的压力之下,马斯克把方案拿来重新看,三个月之后的第四次发射终于成功了。

  马斯克其实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人,性格暴躁,让周围的人非常痛苦,爱情也非常不顺利,几任妻子离他而去。有一次一个记者在采访他时,他都哭了,说“能不能给我介绍女朋友?”因为所怀甚大,所想甚深,所以极度孤独。

  所以,如果你真的像马斯克这样思考,就会走向一个极度孤独的道路。没有谁能真正帮你,没有谁能真正理解你,你就只有做的事情本身,所有情感都倾诉到那上面。

  如果你今天问马斯克“移民火星”这件事能不能成功,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了,就像哥白尼说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句话对吗?当然是错的,可是这个错误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往外看,这个思维特别重要,只要你往外看,你很快就知道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那扇窄门被打开了,而打开窄门的人,其实最了不起。

  马斯克为什么这么厉害?

  我们的教育常说,要成为世界级专家,需要在一个领域里深挖。而马斯克打破了这个准则,他在本科就学了两个专业:商科和物理,之后去学习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能、能源等领域。

  他有一种迁移式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拆解到基本原理层面去进行迁移,连学习都是第一性原理的学习方式,只要拆到足够根基就可以转移到新的领域里面去。

  所以他在不同领域应用了同样的第一性原理,在互联网界创办最大的网络支付公司 PayPal;在能源界创办房屋共享能源公司 SolarCity;在汽车界创造特斯拉;在航空业创办 SpaceX;在科技界创办开放 AI 的 OpenAI......

  只有运用第一性原理,具有了可迁移性,才能进入这么多领域。

  学习未必一定要学习细枝末节,但是必须要学习最根基的基本原理。

  《人类简史》里有这样一问,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欧洲?科学革命起始于西欧和大不列颠,此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觉得它有多么重要,在那之前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1775 年,中国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1/3,唐宋以前,中国占全世界技术发明量 60% 左右,而近代全世界科学革命以来,有 6000 条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中国人的原创贡献不到1%。

  于是有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欧洲在 1770 年面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科技优势,为什么接下来短短的 100 年时间拉开这么大的差距?

  赫拉利的回答是传统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技术,缺的是西方最具革命性的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东方文明是技艺思维,操作上的试错法,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归纳法思维。

  经验归纳模式是具像思维,好处是快,坏处是不具备领域可迁移性。比如说火药,我们发明了鞭炮,可是却不能把这个技术迁移到枪炮里,要想迁移到枪炮里,必须下沉到数学物理化学学科。

  而近代西方是哲科思维,逻辑上的试错法,理论假设在先,实践经验在后,演绎法思维。

  抽象思维坏处是慢,好处是可迁移性,一旦在逻辑上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所有的具像问题一下子全都化解了。比如牛顿力学解决了经典力学领域的所有问题,工程师把它应用到工业里,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所以,未来的创新者,应该是科学家+哲学家+企业家,具备科学的思想方式、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商业的思考方式。

  如果我们像马斯克那样具备了独到的第一性原理,凡事就会先从本质开始思考,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回反推,并能把本质迁移到不同领域。如果你有这样思维方式,就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对结果失去信息,也不会因为好高骛远而做出徒劳的努力——因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是“第一性原理”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性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推荐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