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2 日 12 点 37 分,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将 5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包括新技术验证七号卫星(微波成像技术)、四颗实验小卫星(海丝一号/元光号/天启星座 08 星/智星一号A星),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 356 次飞行。
长征八号的成功首飞,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了我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
长征八号 2017 年 5 月正式立项,面向商业市场设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从签署合同到火箭出厂只需约 12 个月,发射周期更是只要大约 10 天。
火箭芯一级直径 3.35 米,芯二级直径 3 米,整流罩直径 4.2 米,捆绑 2 枚直径 2.25 米助推器,全长约 50.3 米,起飞质量约 356 吨。
主要面向未来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7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 4.5 吨,填补中国太阳同步轨道3-4.5 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同时兼顾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需求。
它采用绿色环保的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燃烧后生成的是只有水,真正实现了无毒、无污染、零排放。
同时结合液氧煤油模块、液氢液氧模块,替代了常规的有毒推进剂,燃料燃烧产生的推力也十分巨大,切实保证了发射过程的环保、高效。
它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
长征八号集继承性、先进性、经济性、适应性于一身,此次发射的为“组合型”,后续还将进一步提升火箭性能,缩短研制和测发周期,发射更为先进、更加经济的“融合型”,满足不同用户的发射需求。
长征八号采用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一子级状态与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基本一致,二子级状态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级基本一致,以最小代价、最短时间完成型号的集成研制。
另外,长征八号设计了“两平一垂”发射模式,即水平组装、水平状态整体运输、星罩组合体垂直转场对接,预计到 2022 年左右可实现“两平一垂”发射,届时发射区将不再需要规模庞大、组成复杂的塔架,可减少建设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长征八号还肩负着验证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的重要使命,首飞火箭上就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节流控制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提升了运载火箭任务适应性,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
长征八号的后续改进型计划实现芯一级、助推器的整体垂直回收与重复使用,计划在 2025 年后实现芯一级发动机 10 次重复回收利用,2035 年后实现完全重复利用。
长征八号投入市场以后,预计初期年发射量就可以到 10 发以上,后期可以年产到 20 发以上。
相关推荐
© 2020 asciim码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